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青岛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您的位置: 110青岛网 > 青岛生活常识 >

癌症治疗有“靶”可打

110青岛网 时间:2011-11-14 11:00:00

治疗有“靶”可打www.why.com.cn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在2009年初于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的国际学年会上提出警告说,到2010年癌症将取代心血管病成为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而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使人类在与癌症不断高发的抗衡中看到了希望。作用靶点明确、疗效较好、副作用相对较低等特点,使得分子靶向药物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我们不仅要使癌症患者带瘤生存,更要让他们带瘤善存。”专家如是说。王勇  聚焦  6年后,他自己开车去上班  “医生,我到底还能活几个月?”过去,晚期肺癌患者在确诊后只能这样无奈地问道。如今,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手段的应用和发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将有望成为“慢”。  虞先生6年前被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双肺弥漫性肺癌,癌细胞已经发生远处转移。接受了几个月的化疗后,病情进一步恶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在6年后的今天,仍旧可以每天自己驾车正常上下班。  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时正遇上第一个在中国上市的肺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首席专家廖美琳教授推荐虞先生参加了该项临床研究。此后,虞先生的疾病出现了好转,不但肿瘤明显缩小,而且咳嗽、胸痛消失,原来的肺部积水也消退了。  “我现在只要每天吃一片药,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如果不是单位领导关照我可以每天提前2个小时下班,周围的同事甚至不知道我是一个肺癌患者。”虞先生这样说道。  事实上,仅接受廖教授治疗的参加肺癌靶向药物扩大用药计划的4位患者中,就有3人患病至今存活超过了6年,另一人也有5年多的时间。  廖教授表示,过去,大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确诊时已是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化疗的疗效也不明显,患者的生存期并不理想。而近年晚期肺癌已成了一种慢性病,其中靶向药物的应用为重要因素。“目前,靶向药物的使用方法还在不断地研究中。未来将有更多靶向药物投入临床使用。”廖教授说道。  聚焦大肠癌  确诊后及早进行K-ras基因检测  大肠癌是高危害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据统计,我国发病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2%的国际水平,直逼5%,每年新发病例高达40万,其中很多都是30~40岁的中年人。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目前最为先进的K-ras基因检测结合个体化综合治疗,约六成KRAS野生型大肠癌患者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治疗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中期病人;二是放射治疗,主要是对一些直肠癌的患者,用于局部的放射治疗。三是“手术+化疗”,单纯的手术治疗对一些病人特别是中晚期病人还不足以达到完全根治,因此必须要辅助性地增加化疗。  “由于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症状后也是往往数周到数月后才到医院就诊,多数大肠癌在明确诊断前被耽搁3-6个月,而且被误诊为肠炎、痔疮、肛瘘等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这样便使得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李进教授指出,癌症的早期筛查及检测势在必行。  对于大肠癌患者来说,确诊后应及早进行K-ras基因检测。“K-ras基因就像我们体内一个‘开关’,它在肿瘤细胞生长以及血管生成等过程的信号传导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正常的K-ras基因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一旦发生突变,它就会持续刺激细胞生长,打乱生长规律,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李进教授说。  据了解,通过K-ras基因检测可以筛选出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的大肠癌患者,从而实现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大型III期临床试验CRYSTAL研究表明,对于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一线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客观有效率达59%,肿瘤进展风险下降32%。  聚焦胃肠道间质瘤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警报”  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普遍具有恶性倾向,易于转移或复发。而靶向治疗的运用,使无法手术的复发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从原来的1年-2年上升至5年以上。  据介绍,胃肠道间质瘤最常发生于胃(60%~70%),其次是小肠(20%~30%),结肠和直肠仅占5%,食管则小于5%,偶有发生在网膜和肠系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钟捷教授表示,胃肠道间质瘤早中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亦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电子内镜检查的普及,胃和大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检出并不困难。而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因病变部位深,传统的各种检查手段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难以及时检出并作出正确诊断。  “对于出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等报警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尽早明确诊断。”钟捷教授提醒说。  对于单纯性原发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出现复发或转移而无法手术者,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钟捷教授说,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此外,美国食品药品局(FDA)已批准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进行胃肠道间质瘤术后辅助治疗,降低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  【相关链接】  靶向药物改变肿瘤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肿瘤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即肿瘤是一种长期的慢。而事实上,肿瘤治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介绍,分子靶向治疗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或相关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来控制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目前在中国临床使用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转移性肾癌、胃肠道间质瘤等。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15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