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十日谈/中国养生文化:王涛 : 生活娱乐
110青岛网 时间:2011-10-30 15:00:00
身病与心病的相互影响是
人类健康的根本问题
《大涅经》中佛陀对于人类生死做了很多哲理甚深的论述,其中就提到了身与心的问题。在《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中佛陀重点讲述大菩萨们身心自在,身心不相随的境界,同时为了说明凡夫与菩萨的差距,讲述了我们普通人的身心关系:
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云何名为心随于身?譬如醉人酒在身中,尔时身动,心亦随动,亦如身懒,心亦随懒,是则名为身随于心。又如婴儿,其身稚小,心亦随小,大人身大,心亦随大。又如有人身体粗涩,心常思念,欲得膏油,润渍令软,是则名为心随于身。云何名为身随于心?所谓去来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进,愁恼之人身则赢悴,欢喜之人身则肥鲜,恐怖之人身则颤动,专心听法,身则怡悦,悲泣之人,涕泪横流,是则名为身随于心。菩萨不尔,于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则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明确说出我们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病必然导致心病,诸如心理因病痛而产生苦恼、沮丧、悲观等情绪变化,也会使意志丧失力量,变得精神不振等。而心病又必然导致身病,如人忧郁过久,则导致身体赢弱、气血两衰等情况。王阳明的诗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就是说身体的病患会使人产生心病。这就是普通人身心相随,互相影响,那么,在身心两者之中,哪一个具有决定意义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大涅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佛陀对高贵德王菩萨所说的道理:
复次善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何以故,凡夫之心无念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是名念漏。
在这里佛陀明白告诉弟子们,身病和心病可以导致更恶劣的后果――做种种恶事,如病中杀害众生做药,或者杀害众生以求滋补等,而作为一种病的性欲过强,又会使人作出强奸、通奸等恶行,生理上的病会导致人作恶,而致于心理病态导致人作恶就更加常见了,报复心理、嫉妒心理、仇限心理、不平衡心理、阴暗心理等种种病态心理都会导致人作恶。
而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病患呢?佛陀的答案是:“无念慧故!”我们不具备佛陀时时刻刻不忘提醒我们必须具备的正念正智,不能用念慧来控制我们的心理活动,因而也就不能用心理活动来改善身体健康,相反的,心理活动刺激身体产生病苦。
这里佛陀的话可以令我们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在身和心两者中,从根本上决定我们健康的是心,因为念是由心生起的,念慧由心而生。
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个在中国普遍流传的偈语:
当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个心既然能造出一切,当然也能造出健康的身体,有很多人拿这个句子质问佛教弟子:“既然一切唯心造,我为什么造不出我想要的东西?”其实这是拿错误的问题令人回答,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美好的生活,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贪嗔痴,贪嗔痴的心只能造出贪嗔痴的生活,佛说的心不是希望,如果佛说一切是意愿和希望及主观愿望所造的,这么质问还可以,佛陀此处说的心,乃是心行,乃是无时无刻不生的那个心,是全过程是全部,而不是一时的愿望。如佛说修慈心的人,身心柔软,面色光明,永远沉浸在喜悦之中,如果一个人心中嗔恨极大,他怎么可以因为佛说一切唯心造,就觉得自己可以用嗔心造出喜悦呢?一切唯心造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心行造出什么样的命运和境界,其中也包括身体的健康与。
对于心对于健康的作用,一定要从全方位来看,否则就不会认识到它的重要。有人觉得我的心很好,我挺善良,怎么还会病呢?你心虽慈爱,你有没有嫉妒呢?或者你有没有忧郁、悲伤呢?或者你心不够坦荡,胆量很小,容易受惊呢?甚至于是你的心很粗浊,不能保持正念,呼吸浊重,或者你的心念散乱,容易因胡思乱想而耗费过多精力呢?
所以说心的健康要从全方位来考察,不能从一个小方面来验证它对身体的影响。
控制心比控制身体还要难,不可能会因为一个心愿,就一切大吉了,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认识到一切唯心所造,就可以立即改变人生和世界了。因为普通人的心和大菩萨不一样,凡夫是身心相随的。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再援引佛陀在《佛说长者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中的论述:
文殊师利又问日:“颇有明知生而不生相为生所留者不?”答日:“有,虽自明见其力未充,而为生所留者是也。”又问日:“颇有无知不识生性,而毕竟不为生所留者不?”答日:“无。所以者何?若不见生性,虽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
庵提遮女的答案一清二楚:“只是因为力量不够!”我们不能用心来改变健康,只是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够正,还不够健康,念慧还没有得。庵提遮的话换一下主谓语就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正念(调心)的,即便我们暂时处在正念之中,那些不正的念头(心理病态)会随时骚扰并控制我们。如果我们知道正念(调心)的方法,即便我们现在处于心理病态之中,我们还是可以随时调整念头,用正面的心理活动恢复健康。”
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根本,知道心对于身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回到佛陀对于心和身相随的论述中,这段论述在全书中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本书中许多健康法则的依据。
身影响心,心影响身,我们既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调节改善身体状况,也可以通过调节身体来改善心理状态,本书中所提到的如下一些论点就是依据这个理论而生发出来的。P2-4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购买过用户评论>更多读者评论>
人类健康的根本问题
《大涅经》中佛陀对于人类生死做了很多哲理甚深的论述,其中就提到了身与心的问题。在《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中佛陀重点讲述大菩萨们身心自在,身心不相随的境界,同时为了说明凡夫与菩萨的差距,讲述了我们普通人的身心关系:
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云何名为心随于身?譬如醉人酒在身中,尔时身动,心亦随动,亦如身懒,心亦随懒,是则名为身随于心。又如婴儿,其身稚小,心亦随小,大人身大,心亦随大。又如有人身体粗涩,心常思念,欲得膏油,润渍令软,是则名为心随于身。云何名为身随于心?所谓去来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进,愁恼之人身则赢悴,欢喜之人身则肥鲜,恐怖之人身则颤动,专心听法,身则怡悦,悲泣之人,涕泪横流,是则名为身随于心。菩萨不尔,于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则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明确说出我们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病必然导致心病,诸如心理因病痛而产生苦恼、沮丧、悲观等情绪变化,也会使意志丧失力量,变得精神不振等。而心病又必然导致身病,如人忧郁过久,则导致身体赢弱、气血两衰等情况。王阳明的诗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就是说身体的病患会使人产生心病。这就是普通人身心相随,互相影响,那么,在身心两者之中,哪一个具有决定意义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大涅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佛陀对高贵德王菩萨所说的道理:
复次善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何以故,凡夫之心无念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是名念漏。
在这里佛陀明白告诉弟子们,身病和心病可以导致更恶劣的后果――做种种恶事,如病中杀害众生做药,或者杀害众生以求滋补等,而作为一种病的性欲过强,又会使人作出强奸、通奸等恶行,生理上的病会导致人作恶,而致于心理病态导致人作恶就更加常见了,报复心理、嫉妒心理、仇限心理、不平衡心理、阴暗心理等种种病态心理都会导致人作恶。
而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病患呢?佛陀的答案是:“无念慧故!”我们不具备佛陀时时刻刻不忘提醒我们必须具备的正念正智,不能用念慧来控制我们的心理活动,因而也就不能用心理活动来改善身体健康,相反的,心理活动刺激身体产生病苦。
这里佛陀的话可以令我们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在身和心两者中,从根本上决定我们健康的是心,因为念是由心生起的,念慧由心而生。
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个在中国普遍流传的偈语:
当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个心既然能造出一切,当然也能造出健康的身体,有很多人拿这个句子质问佛教弟子:“既然一切唯心造,我为什么造不出我想要的东西?”其实这是拿错误的问题令人回答,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美好的生活,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贪嗔痴,贪嗔痴的心只能造出贪嗔痴的生活,佛说的心不是希望,如果佛说一切是意愿和希望及主观愿望所造的,这么质问还可以,佛陀此处说的心,乃是心行,乃是无时无刻不生的那个心,是全过程是全部,而不是一时的愿望。如佛说修慈心的人,身心柔软,面色光明,永远沉浸在喜悦之中,如果一个人心中嗔恨极大,他怎么可以因为佛说一切唯心造,就觉得自己可以用嗔心造出喜悦呢?一切唯心造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心行造出什么样的命运和境界,其中也包括身体的健康与。
对于心对于健康的作用,一定要从全方位来看,否则就不会认识到它的重要。有人觉得我的心很好,我挺善良,怎么还会病呢?你心虽慈爱,你有没有嫉妒呢?或者你有没有忧郁、悲伤呢?或者你心不够坦荡,胆量很小,容易受惊呢?甚至于是你的心很粗浊,不能保持正念,呼吸浊重,或者你的心念散乱,容易因胡思乱想而耗费过多精力呢?
所以说心的健康要从全方位来考察,不能从一个小方面来验证它对身体的影响。
控制心比控制身体还要难,不可能会因为一个心愿,就一切大吉了,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认识到一切唯心所造,就可以立即改变人生和世界了。因为普通人的心和大菩萨不一样,凡夫是身心相随的。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再援引佛陀在《佛说长者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中的论述:
文殊师利又问日:“颇有明知生而不生相为生所留者不?”答日:“有,虽自明见其力未充,而为生所留者是也。”又问日:“颇有无知不识生性,而毕竟不为生所留者不?”答日:“无。所以者何?若不见生性,虽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
庵提遮女的答案一清二楚:“只是因为力量不够!”我们不能用心来改变健康,只是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够正,还不够健康,念慧还没有得。庵提遮的话换一下主谓语就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正念(调心)的,即便我们暂时处在正念之中,那些不正的念头(心理病态)会随时骚扰并控制我们。如果我们知道正念(调心)的方法,即便我们现在处于心理病态之中,我们还是可以随时调整念头,用正面的心理活动恢复健康。”
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根本,知道心对于身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回到佛陀对于心和身相随的论述中,这段论述在全书中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本书中许多健康法则的依据。
身影响心,心影响身,我们既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调节改善身体状况,也可以通过调节身体来改善心理状态,本书中所提到的如下一些论点就是依据这个理论而生发出来的。P2-4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购买过用户评论>更多读者评论>
- 上一篇: 美食
- 下一篇: 乐山大学生到圣水禅院体验峨眉山佛教养生文化